紡織工廠轉型升級的討論
- 分類:News
- 發布時間:2020-08-13 14:18
紡織工廠轉型升級的討論
- 分類:News
- 發布時間:2020-08-13 14:18
智能制造不會因為增加了信息網絡和高度的自動化設備而自動發生,它必須要以堅實的基礎管理和精益生產體系為依托。目前低端產能向東南亞國家轉移是行業短期獲利的一個途徑,但絕對不是終極路徑,紡織產業的終極路徑在于產業鏈的整合和技術設備的升級。產業鏈整合和升級是大勢所趨,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將成為未來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得益于新型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快速發展,一些新興行業相繼產生,給傳統行業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的新思路。從人體健康和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每個行業對于工作條件和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悠久的紡織行業需要緊跟現代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進行反思和探索。在此,結合廣東溢達建設產業園的一些體會對未來紡織工廠設計模式進行一些討論,希望拋磚引玉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與不斷發展的時尚紡織品一樣,紡織工廠也應該成為多彩大自然中的美麗元素。實際上我國紡織工廠先后經歷了幾個不同的建造階段,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遍采用的是鋸齒形廠房,遵循生產與生活密切配合的綜合設計理念。連續的鋸齒形廠房成為了那個時代紡織廠的標志。在采光、產品加工流程、空氣溫濕度調節等多個方面,鋸齒形廠房的設計理念 為我們積累 了許多寶貴經驗。而在相關行出現鋼架結構的廠房設計時,這些理念才被重新思考和評判,經過大量試驗驗證后,新式結構的現代化廠房才逐漸被紡織工廠的設計人員借鑒和采用。20 世紀 80 年代后,我國的紡織工業高速發展,紡織工廠的總體規劃整體遵循了以生產為主導的設計理念。為了能更好地控制溫濕度,采用了封閉式單層或多層廠房。
全球新一輪信息和科學技術為紡織產業等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特別是以人機智能交互為特征的轉型升級,這種交互作用不僅僅在人與各個機器之間,更是深入到了各個企業的各個功能之中。信息系統可以將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物流配送、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連接成為一個有機體,形成響應迅速、功能更強大的一體化系統。智能制造將成為今后紡織裝備的重要發展方向,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在裝備產品上的集成和融合。
現代紡織工廠不但應該創造舒適的面料還應該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紡織品設計和研究人員始終追求著服裝面料的舒適性,但紡織廠本身的工作環境卻非常不舒適,目前影響舒適性的主要有溫濕度和噪聲兩方面。
車間空氣溫濕度調節系統的設計理念,在過去的100年里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設計原則主要是以整體車間為調節范圍,以機器和人為調節對象來計算工作負荷,在生產工藝要求、工人的生理要求和能耗等多個方面,采取了一種折衷的、大鍋飯式的通過換氣次數進行整體調節的模式。目前已有一些先進工廠采用了整體送風與局部送風相結合的空氣調節方式,但還沒有對人和各工序的溫濕度需求分別進行精確調節控制的設計理念和實踐體系,還遠遠達不到人機分離。
雖然國內的紡織業在規模上已成為了世界第一,但還是難以擺脫“夕陽產業”、“污染行業”的歧視看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紡織工廠給民眾留下了較壞的印象,如紡織廠多是飛花和噪聲,印染廠則是濃重化學試劑的氣味和污水。招工難、工作環境差已然成為現在紡織行業的一種符號。事實上這些落后的屬性并不應該是紡織產業的必然特征,作為一個創造“美”和“時尚”、把技術和藝術相結合、衣食住行中的民生支柱型產業,紡織行業完全能夠從全新的理念出發,開拓新的業態,利用新的技術,徹底改變紡織產業的運作概念和面貌,成為由傳統行業轉變為新型制造業的典范。
傳統紡織工廠設計的溫濕度范圍和調控的局限性較大,所加工纖維原料的最佳理化性能要求的溫濕度,與車間工作人員所能忍受的溫濕度并不能完全匹配。由于受人所能忍受的溫濕度限制,前紡車間以及細紗車間的溫度一般控制在40℃以下,相對濕度范圍控制在70%以下。而我們研究發現,當溫度接近纖維的玻璃化溫度時,纖維的剛性顯著下降,纖維更容易實現成紗過程中的內外轉移,從而有利于紗線強力的提高以及毛羽的降低;由于紡織用纖維玻璃化溫度大多在100℃左右,甚至更高,車間的整體調節模式根本無法實現如此高溫,所以改變車間結構以及設備的形態結構將會變得非常有研究價值。
車間工人的理想舒適溫度應控制在20℃~25℃,相對濕度可以偏低掌握。如需達到纖維易加工和工人舒適的雙重要求,必須實現人機分離,即對各個工序生產加工區域的溫濕度實施局部微氣候控制,對各個車間的工作溫濕度條件實施車間氣候控制。
現代機械設計與加工的水平早應可以實現整體的封閉式設計,自動化與智能化的技術完全可以解決在封閉式設計下的生產操作問題。封閉式紡織設備的設計有利于飛花的控制以及避免不同顏色原料加工產生的交叉污染,并顯著降低能耗及改善車間的工作環境,工人可以在舒適的車間內工作。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全球氣溫的升高,資源顯得日益緊張,各行各業都在向著減少碳排放以及對能源的充分利用方向發展,紡織工廠的設計以及各種機器的設計運行都應該向這個方向發展。
對于紡紗織造工廠的工作環境而言,除了溫濕度、飛花的問題以外,噪聲問題是另一個嚴重影響工作環境、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惡劣的工作環境已經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其中以倍捻車間、織造車間最為嚴重。長期處于比較強烈的噪聲環境中不僅對聽覺器官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會引起其他生理改變,包括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消化系統等諸多方面 ,倍捻車間的高頻噪聲甚至對心理健康都會造成影響,織造車間的噪聲與高溫高濕的惡劣工作環境,讓人無法長期工作在其中。有的工人因此患上關節炎、風濕等疾病,細紗機的噪聲也往往使得車間內部無法用正常音量交流。
傳統的紡織工業按照加工工序,將紡紗、機織、針織、染色、成衣等單獨劃分,形成了各自經營管理的模式。各個組織各謀其政,信息交流慢,反應遲緩,效率低下,協調困難,難以保障產品的高品質,要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走產業一體化的道路 ,即現代紡織工廠的效益與質量應該建立在全產業鏈模式的自動化與信息化的基礎之上。
作為現代工業的母體,紡織工業擁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隨著產業結構、技術裝備、生產流程、生產原理的發展與進步,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某些經驗造成的巨大慣性,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紡織行業的發展。
相關資訊

南通德旺電子有限公司
聯系方式
MESSAGES
Copyright 2020 南通德旺電子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2021002126號 |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通